媒体看开行

首页>媒体看开行
首页>媒体看开行
媒体看开行

《金融时报》:汩汩“暖流”润山城 金融助力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纪实

【字号:
发布时间:2023-12-12   来源:《金融时报》 《金融时报》/2023-12-12A+

  “快看,轻轨马上就要穿楼了,可千万别眨眼!”“要不是亲眼所见,万万不敢相信,太神奇了!”

  冬日的重庆,空气中仍有一丝暖意。与之相呼应的,是网红打卡地李子坝轻轨站的超高人气。

  李子坝轻轨站位于重庆渝中区桂花园路及李子坝正街交界处,是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的一个重要站点,也是国内第一座与商住楼共建共存的跨座式单轨高架车站。传说这里曾经因为有一片茂密的李子林而得名,如今,李子林早已不再,慕名而来的游客却与日俱增。

  这是一个普通工作日,李子坝轻轨站观景平台上游客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每当轻轨列车从大楼间飞驰穿过时,大家纷纷拿起手机、相机,记录“轻轨穿楼”的神奇画面。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汇合地带,群山环抱,江水穿城。由于重庆特殊的地形地貌,也使得轻轨在这座山城中上天入地、穿楼过江、飞檐走壁。

  《金融时报》记者在观景平台上看到,2号线轻轨列车穿越而过的李子坝正街39号楼,1楼至5楼是商铺,中间6楼至8楼是轨道交通区域,9楼至19楼则是居民住宅。

  “李子坝轻轨站于2000年开工建设,2004年3月建成,其‘轨道+楼房’结构设计在当时的中国尚无先例。”谈及李子坝站的建造过程,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轨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乐梅仍记忆犹新。  

  据乐梅介绍,李子坝轻轨站与商住楼采用“站桥分离”的结构形式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用,合理利用地形高差解决了桂花园路和李子坝正街的衔接,方便了区域市民,而且利用车站上部空间提供了约400户居民住房,较好地实现了低资源消耗、城市有限空间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轻轨穿楼”的奇景,是我国轨道交通建设高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而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的背后,则是金融力量的强力支撑。

  “重庆轨道2号线投资量大、施工难度大、预期回报低,并不被市场投资者认可,面临较大的资金困难。在了解到该情况后,国家开发银行发挥服务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引导带动和保障作用,有力支持了该项目的建设,确保线路如期建成。”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两江立潮头,巴渝生巨变。

  近年来,新发展理念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速推进,“智造重镇”“智慧名城”轮廓初显,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全球多个国家……这既是重庆昂扬奋进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成果,也是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融资融智让“山城有坦途”

  站在重庆朝天门广场,眺望嘉陵江与长江在此汇流,江岸高楼鳞次栉比,远处重峦叠嶂起伏,勾勒出这座山水之城独具韵味的轮廓。

  而蜿蜒盘旋、错落交织的轨道交通,无疑是这座“立体之城”一道靓丽的流动风景线。

  “重庆是西部地区最早启动轨道交通建设的城市,2005年即通车首条轨道交通线路。轨道交通不仅仅是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还是连接机场、火车站、商圈、学校的生活纽带。”乐梅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不过,近年来,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重庆主城区的交通状况不容乐观。交通设施建设速度相对机动车增长速度来说仍显滞后,路网容量不足、组团间缺少快速交通联系,公共交通相互间欠缺衔接等问题依然存在。

  “对于重庆这种特大型城市,单纯依靠市政道路网的建设已无法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需尽快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公共交通系统,关键就在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出行比例。”轨道集团运管中心主任薛胜超说。

  资金来源是项目建设的首要问题。然而,轨道交通项目属于准公益性项目,项目自身收益偏低,客流培育期较长,无法覆盖项目运营成本及还本付息。

  “为解决轨道交通建设的资金难题,金融机构提供了大力帮助和支持。”轨道集团财务部部长朱巧云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其中,国家开发银行积极发挥开发性金融功能作用,全力保障轨道交通项目融资。

  “在重庆市轨道交通领域,国家开发银行累计发放贷款598亿元,支持了重庆市第一期、第二期规划的全部线路,目前正在探索新的投融资模式,以更精准的举措保障第三期、第四期线路融资需求。”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客户二处魏琪表示。

  目前,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已累计实现贷款发放459亿元支持轨道集团建设运营。“今年以来,分行向重庆轨道集团发放18亿元,用于支持重庆市轨道交通5号线、6号线支线二期等项目建设及日常经营周转,为‘山城有坦途’持续提供融资融智保障。”魏琪介绍说。

  采访中乐梅欣喜地为《金融时报》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近3年,重庆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131公里,实现轨道运营里程500公里大跨越,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52%,到2027年这一比例将力争达到70%。

  通则畅,畅则兴。轨道交通等重大交通建设项目的开工和建成通车,也有力加快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数据显示,目前,川渝间已经形成26个水公铁通道,其中,高速公路通道16个,铁路通道6个,水运通道4个,与四川毗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小时可达,成渝两地实现1小时直达。

  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与能级,为成渝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高效、全面、专业的支撑。

  《金融时报》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十四五”以来,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全力推动重庆加快“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四环二十二射六十联线”高速公路网布局和成渝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铁、公、水、空、轨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累计为超60个交通项目提供授信支持近1500亿元。

  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聚焦机场、轨道、港口、高铁、高速路等现代基础设施,服务互联互通重大基建项目,拓宽基础设施领域综合融资渠道。截至今年11月末,该行基础设施领域贷款余额超1700亿元,累计完成“米”字型高铁、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等30余个重大项目授信超2100亿元,保险ABS等基础设施领域创新服务模式正加快探索落地。

  人民银行重庆分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项贷款余额149879.95亿元,同比增长12.11%。

  “培育”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宽敞整洁的道路上,一辆自动驾驶小巴士从西部(重庆)科学城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缓缓驶出,即将行驶到一个十字路口时,车辆提前打起转向灯、减速并线,待绿灯亮起,顺利完成转弯,不一会儿,就抵达了终点重庆高新区管委会。

  《金融时报》记者在科学城看到,除了自动驾驶乘用车外,无人售卖车、无人配送车、无人安防巡逻车也是随处可见。   

  “无人驾驶”车辆只是科技创新成果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应用落地的一个缩影。西部(重庆)科学城位于重庆中心城区西部槽谷,规划区域范围1198平方公里,拥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西永综保区等多块“金字招牌”,是创新创业的“沃土”,也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引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定位是‘两中心两地’,其中,‘两中心’是指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西部(重庆)科学城作为双城经济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制造业向高价值、高端水平发展。”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教授姚树洁表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新兴技术的研发,还是科技成果的转化,都需要金融作为强有力的支撑。

  “作为重庆市中长期贷款主力银行,我们充分发挥融资融智优势,主动参与西部(重庆)科学城首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策划、机制搭建、方案设计等工作。面对时间紧、任务重、项目本底相对复杂等多重挑战,我行开发评审团队迎难而上,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项目评审授信并实现贷款发放。”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客户一处李灵澈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据介绍,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谷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167.23亿元。2020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向项目授信130亿元。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发放贷款100亿元。

  “信贷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科学城科学谷片区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提质升级三大领域,建设内容包括梁滩河生态修复、科学大道、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科学谷等。”李灵澈介绍说。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目前,科学城已形成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等多个新型产业载体,聚集重庆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高等院校,拥有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330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5家。

  随着重点产业加速聚集和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涌现,一个科技创新开放新高地正在巴山渝水间加快形成。

  坐落在凤栖湖畔的金凤实验室,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创新的“头号”工程。该实验室于2022年6月底正式投用,是科学城统筹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五大创新支撑”建设任务中“生命岛”的重要组成,其定位为生命健康领域前沿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策源地,是重庆市争创国家实验室、争取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的重要载体。

  “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已就高新区科学城多个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包括助力先进病理研究项目开展,支持了生命健康学科(先进病理方向)专用仪器设备和科学研究设施装置的采购及安装。”李灵澈表示。

  “截至目前,已有29个科研团队相继入驻并开展工作,到位各类科研人员300余人。金凤·华大时空组学、实验动物、药物仿真及生物合成等公共技术平台建成投用。”金凤实验室副主任徐辉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资金“解渴”产城融合发展按下“快进键”

  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之下,重庆正不断释放新的发展活力。

  清早,随着汽笛的一声长鸣,又一趟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渝新欧)从重庆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出发,奔向德国杜伊斯堡。

  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城,这样的繁忙运输景象每天都在上演。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城是中欧班列(渝新欧)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源发地和起始站,也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设立的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及全市“三基地三港区”物流总体规划中的铁路物流基地,是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支撑。

  “就在几年前,这里的大部分区域还都是田野、荒地。如今,通过枢纽城开行中欧班列、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了‘四向齐发’的开放格局,通达全球319个港口及城市。”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浦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在园区建设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为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内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信贷资金支持,有效缓解了其资金短缺难题,确保了园区建设有序推进。

  2022年,重庆市沙坪坝区和国际物流枢纽城提出“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围绕片区重点产业布局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城“一带一路”核心区。据黄浦介绍,该核心区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总投资73.37亿元,整体定位为国际物流枢纽城发展新极核,通过产业配套、生态治理、基础设施提升等方面建设,推动片区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将国际物流城打造成为“服务全球供应链的国际枢纽、展示内陆开放成果的门户窗口、产城景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城”。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和国际物流枢纽城管委会与我行主动对接,希望我行能以市场化模式予以支持,同时在打造市场化主体、完善机制体制建设、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客户一处龙纪淼表示。

  为此,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推动制定项目运营方案、项目管理办法、资金资源保障政策,在依法合规和坚守风险底线的前提下,依托项目建成资产运营收益构建主要还款来源,搭建合格信用结构,并制定了统筹推进、分步实施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目前,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已向重庆国际物流城‘一带一路’核心区产城融合提质升级建设项目发放贷款10亿元。”龙纪淼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以产业发展有效推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以城市发展质量引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产业布局、城市功能、生态环境相协调,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之景。”黄浦信心满满。

  汩汩“暖流”汇入,蓬勃动力彰显。在金融支点的撬动下,一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正在加速兴起。(记者:孟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