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白皮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阐述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理念愿景、实现路径、实践成就和世界意义,全面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的丰硕成果,阐明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同各国一道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行动。其中,白皮书在“促进全方位多领域互联互通”章节,对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多年来扎实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相关举措成效作了介绍。
《白皮书》指出,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推动成立中国—中东欧银联体、中国—阿拉伯国家银联体、中国—东盟银联体、中日韩—东盟银联体、中非金融合作银联体、中拉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等多边金融合作机制。
据介绍,国家开发银行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聚焦金融合作和多元协同,推动搭建多边金融合作机制,深入推进与共建国家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多双边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凝聚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金融合力。多年来,国家开发银行发起设立8个区域金融合作机制,在多边框架下推动开展银团贷款、联合融资、同业授信等合作,促进“一带一路”包容性增长。同时,发起或参与设立18支多双边合作基金,推动构建直接、间接融资并举的多样化融资机制和方式;通过联合融资、第三方市场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国际金融机构开展务实合作。国家开发银行推动多种形式多双边金融合作持续深化,为各国间开展金融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为不断提升共建“一带一路”资金融通质效注入了持续动力,将理念认同转化为更多务实合作成果。
《白皮书》指出,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一带一路”专项贷款,集中资源加大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融资支持。截至2022年底,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已直接为1300多个“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了优质金融服务,有效发挥了开发性金融引领、汇聚境内外各类资金共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融资先导作用。
据介绍,国家开发银行全面落实《负责任融资共同原则》《“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等,将绿色标准、环境和气候风险纳入境外投融资评估决策,强化项目自身现金流和风险管理,努力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截至2023年9月末,共建“一带一路”专项贷款已累计实现合同签约5333亿元等值人民币,累计发放贷款4915亿元等值人民币。在专项贷款支持下,印尼雅万高铁、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炼油厂升级改造、埃及国民银行授信等一批基础设施、产能合作、金融合作、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领域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中国与共建国家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白皮书》指出,2023年5月,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信保等10余家金融机构联合发布《绿色金融支持“一带一路”能源转型倡议》,呼吁有关各方持续加大对共建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领域支持力度。
据介绍,该倡议旨在推动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将绿色发展目标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呼吁各方强化“一带一路”绿色能源能力建设,加强信息共享与协作,建立并不断丰富能源绿色和低碳转型项目库。《倡议》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支持“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发展,降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领域项目融资成本;支持“一带一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因地制宜对现有化石能源进行低碳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加强与《“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等其他金融倡议的对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国家开发银行参与发布该倡议,进一步展现了该行积极参与多方合作,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
国家开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准确把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方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培育资金融通新动能,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加优质的开发性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