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金融时报》:勇于突破:银行业在创新中释放巨大能量

【字号:
发布时间:2019-09-17   来源:《金融时报》 《金融时报》/2019-09-17A+

  “你们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探索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有关部门要请第三方进行评估,切实可行要向全国复制推广。”今年年初,李克强总理到建设银行考察,了解到该行创新推出的“惠懂你”APP时作出上述指示。这款APP基于交易结算、纳税记录等大数据评估企业信用,可以实现在贷款合同有效期内随借随还、循环支用,极大地提高了融资效率,充分满足了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而这只是银行业在产品创新领域的一个小小事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勇于开拓进取的中国银行业用一个又一个创新之举,在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重大战略的壮丽航程中激起朵朵浪花——从早期的重大项目、重点领域,到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到“三农”、民营小微企业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再到绿色、科技等新兴产业,金融创新浪花朵朵,汇聚成一股股活水,涌向各个领域。

  与此同时,从往日简单的存取款,到如今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便捷金融服务,银行的创新实践也在不断为消费者带来便捷和惊喜。

  从“储蓄罐”到“金融超市”

  “我刚上班那会儿,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块钱,除了日常开销,还要贴补家用。那时候,家里人多、收入少,去银行大多时候就是取工资,存钱都很少,压根儿不会去想除了存钱取钱,去银行还能干什么。”从国企退休的李大爷如此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正如李大爷所感受到的,以前的个人银行业务以存取款等基础业务为主,银行更多地扮演着“储蓄罐”的角色。那时,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由财政部委托央行牵头,在各大专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出售的国库券,是少数能接触到的金融产品。

  伴随着70年伟大进程,今天的银行早已变成了一应俱全、涵盖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金融超市”,理财产品、车贷、房贷、装修贷……各种类型个人金融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展现出银行业无与伦比的创新速度。

  银行业创新探索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85年。当年,建行深圳四海办事处创造性地为客户办理了首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10年后,建行深圳分行又发放了第一笔汽车按揭贷款。不过,在当时,这些创新推出的产品并没有迅速走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百姓的消费能力与消费需求也在飞速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业的加速创新开始和普通消费者发生更为剧烈的“化学反应”。以养老金融为例,兴业银行创新推出的养老金融品牌“安愉人生”不仅广受中老年客户群体的欢迎,更是让养老金融业务逐步成长为银行拓展新增长点的一片蓝海。目前,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在内的大型银行和招行、光大、中信、广发等股份制银行均将业务拓展到这一领域。

  与此同时,创新的速度与产品更新迭代也成为各家银行争抢的新高地。以无感支付为例,今年9月10日,工行在北京、浙江、四川、上海等八地同步发布“工银无感支付”产品,客户利用该产品可实现在停车场驾车离场时自动扣款、快速通行,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下一步,工行将在智慧出行服务的基础上,把无感支付融合到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和文化旅游等各类生活场景中,为客户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时间节点是2004年。当年,光大银行以预期收益率的形式发行的国内首款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B计划”,开创了我国银行理财业务的新局面。

  在“阳光B计划”诞生之前,小规模的结构化产品和汇兑产品已经存在,但面向的客户有限。在2004年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产品出现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等才纷纷发力,创新自己的业务,推出了更多的理财产品。

  在此后的十余年间,理财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保本和非保本、本币与外币、不同期限及不同投资市场的理财产品在我国的银行理财产品体系中均可寻到,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有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作为一种更加灵活的金融创新形式,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加稳健的投资渠道,并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银理财将推出‘全球配置’系列产品,借助中银集团全球布局的优势,服务客户多币种理财需求,提供境内最全面、最多样化的外币资产管理解决方案。”7月,中行理财子公司——中银理财董事长刘东海表示。

  不仅如此,近期,新开业的五大行理财子公司陆续推出了新的理财产品。惠农产品、绿色金融(ESG)产品、乾元建信理财粤港澳大湾区指数灵活配置理财产品、“长三角养老·中银策略—稳富”定期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在理财子公司时代初启的当下,银行业在产品创新方面你争我赶,谁也不甘落后。

  创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怒江穿过的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保山县,如今架起了一道“钢铁彩虹”,这便是有“云南跨江第一桥”之称的怒江特大桥。该桥全长2208米,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铁路拱桥,也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基础建设方面的又一“现象级”成果。

  这座大桥成功合龙的背后,离不开银行业的创新支持。为了契合大桥建设的需要,建行专门为该工程建设创新定制了专属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并安排专人到工地上门服务。而这只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银行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伴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而成立、成长的银行,在许多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都不难寻到建行的身影。而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基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建行也从未停下过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脚步。

  “十二五”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如火如荼。而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资金需求量大、周转速度慢的特点,建行创新地以产业基金模式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中国中铁解决融资难题。

  2013年3月,由建行子公司建信信托和中国中铁共同出资的“中铁建信产业基金公司”挂牌成立;同年9月,该公司的首只基金产品“成都地铁1号线项目”成功发行,募集资金12.6亿元。在募集资金到位的那天,中铁成都地铁项目负责人激动地表示,“建行带来的资金真是太及时了,这下不用担心工程建设的资金周转慢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银行业始终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银行业的支持也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其中,发展普惠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同样是一项重点内容。

  据中行有关负责人介绍,“1+2”模式是中行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最具特点的模式创新。在此模式中,“1”指的是中行所践行的普惠金融服务;该模式中的“2”,指的是中行旗下的村镇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其中,尤以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为典型。作为中行发展县域和农村普惠金融的重要抓手,中银富登是中行在践行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创新的有力代表。

  作为一家致力于填补中西部金融服务空白的村镇银行,中银富登坚守“支农支小”战略定位,专注于服务县域小微企业和“三农”客户。考虑到小微企业和“三农”客户一般缺乏合格抵押物,中银富登创新推出“欣农贷”系列产品,接受包括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房产、大棚、猪舍、鸡舍等在内的固定资产作为“准抵押物”,切实满足小微企业和“三农”客户对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打通惠农便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与此同时,伴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银行业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领域。作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兴业银行在十余年间为地方绿色金融发展和体系构建,创新提供“融资+融智”的综合化多元化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兴业银行创造了中国绿色金融领域的多项第一。例如,首推能效融资产品,首推碳金融综合服务,首发低碳信用卡,发放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首发绿色金融债等,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丰富、覆盖企业和个人的集团化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国家重大战略背后的银行创新

  “有了BoC Pay,虽然在内地没有银行账户,我也可以来大湾区扫码支付了。”来自中国香港地区的王先生开心地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王先生口中的“BoC Pay”是中行在香港地区推出的手机APP,用以支持中行香港地区客户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小额、高频移动支付需求,是中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民生领域的一大创新。

  据了解,为了可以更好地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专业、便捷、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中行整合内部资源,不断开展产品创新,通过“支付通”“融资通”“服务通”三大产品体系,为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与此同时,还有更多银行也参与到创新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来。其中,邮储银行在其新近出台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行动方案》中提出,“要强化产品创新,为大湾区客户提供优质消费金融服务;运用科技信用贷、上市贷等专属金融产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为服务好新近揭牌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银行业同样创新打造了不少专属金融服务。作为大行中唯一总部在沪的国有银行,交行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为新片区企业客户量身打造金融服务方案,与莱德沃重工机械(上海)有限公司叙做了挂钩1年期LPR利率基准的人民币利率互换代客交易,帮助企业将1年期的固定利率贷款转换为基于1年期LPR利率的浮动利率贷款,有效满足了企业规避利率风险和降低融资成本的需求。

  同样,总部在上海的浦发银行,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首次推出针对财资管理中心和人民币贸易融资平台的专属服务。而在新型国际贸易方面,围绕跨境电商和离岸贸易,该行不断优化系统,提供资金自由便捷的跨境收付和汇兑,此外,也将该行API平台等数字化战略的创新实践运用于新片区客户服务。

  回首70年,不难发现,在许多国家重大战略背后,都离不开银行业的创新支持。在支持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面,银行业同样大显身手。

  在贯彻国家政策、支持“两基一支”建设的同时,国开行坚持以开发性方法推动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县域经济、中低收人家庭住房、助学贷款、应急贷款、公共卫生等领域发展,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运作机制和风险管理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国开行坚持以市场建设、信用建设、制度建设为核心,以市县合作、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合作机构建设为手段,以三级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为保障,以批发的方法解决千家万户的融资难题。国开行还先后在甘肃泾县、四川北川县、青海大通县和内蒙古达拉特旗发起并参与组建了村镇银行,有力推动了西部农村地区金融系统建设,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金融网点覆盖率低等问题,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