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金融时报》:教育扶贫托起大凉山的希望

【字号:
发布时间:2020-10-13   来源:《金融时报》 《金融时报》/2020-10-13A+

  整洁的课堂、喧闹的操场、奔跑的同学、琅琅的读书声……如今,徜徉在知识的殿堂中,胡仁敏的内心充满着奋进的力量。

  “爸爸在县里打一点散工,妈妈在家务农,弟弟在上初中,家里经济负担很大。在‘春晖助学计划’的资助下,现在学费、生活费都不用再向家里要了。”来自四川凉山州普格县的胡仁敏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春晖助学计划”是国家开发银行在四川凉山州民族中学发起的一项助学行动。该行动面向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根据中考成绩资助品学兼优的高中学生,每人每年补助8000元,帮助他们完成三年高中学业。一份助学资助将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也成为贫困家庭彻底摆脱贫困的希望。

  贫穷曾是大凉山的代名词。9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72个精准识别贫困村;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其东部的普格、布拖、金阳、昭觉、美姑5县彝族人口占比80%以上,贫困发生率在30%以上……这一串串数字展现出了凉山州脱贫任务的艰巨。

  大凉山脱贫从哪里入手?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当地从事扶贫的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与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等物质手段扶贫相比较,推动意识和思想的转变与进步是更根本的办法。思想观念的落后,常常导致贫困地区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安于现状、听天由命,即便引入了先进产业,贫困群众也缺乏相应的生产技能,或者缺乏苦干致富的主观能动性。“越穷越不要教育,越不要教育越穷”。由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贫困地区常常会陷入这种怪圈。

  “多年的扶贫工作证明,教育才是阻断贫困的根本。要大力发挥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掌握改变命运的主导权。”凉山州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段泽普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教育扶贫孕育有生力量

  “我们家三兄弟本来学习成绩都很好,但是供养三个孩子上学家里负担太大。因为以前生活很困难,所以大哥早就辍学出去打工了。”“春晖班”学生麻卡布体的汉语说得还不是十分流利,他说到哥哥当年不能继续上学读书的时候,伤心得几度哽咽。“现在国家的政策好,我能在全州最好的高中上学,学费、生活费都有补助。我会努力读书的。”

  “以前没有想过能继续读书。因为弟弟妹妹都在读书,别人也都认为我初中毕业以后就会去打工,帮助父母供养弟弟妹妹。幸好我通过努力考上‘春晖班’,学费、生活费都有了着落。”来自喜德县的石一史且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人口众多是凉山州重要的致贫原因。在这里,大多数家庭有四五个孩子,孩子多又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统计显示,凉山州整体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约为7年,在部分深度贫困县,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4.4年,不少村寨的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占比超过70%。“春晖班”里的学生,如果没有得到资助,很多会因为家庭经济负担太重而辍学,难以完成高中学业。

  自2018年秋季开始,凉山州民族中学已经设立两个“春晖班”——高2020届“春晖班”和高2021届“春晖班”,每班50人。今年高考,2020届“春晖班”一本上线14人,二本上线24人,一本二本上线率合计76%。

  “对于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来说,有了更多的文化知识才有‘翻身’的希望。一个孩子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将来就有可能带动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村庄脱贫致富。”国开行四川分行高级专家马长有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助学一人,脱贫一家,影响一村”是他们开展“春晖助学计划”的初衷,国开行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助学行动中,帮助更多优秀学子顺利完成学业。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凉山州民族中学校长苏解放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他常常用这句话勉励“春晖班”的同学们。他们没有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学习勤奋刻苦,上学期期末统考,高2021届“春晖班”平均分位列年级第一名(共16个班)。

  “我本来想做一名心理医生,但是大凉山目前需要的不是这类人才,我会考虑更有益于家乡的专业。”胡仁敏说。麻卡布体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他的数学学得很好,大学会考虑计算机相关专业。石一史且说:“我以后想做一个脱口秀演员,给其他人带来欢乐。”

  说到未来,孩子们的眼里发着光,脸上挂着笑,内心充满着激情。不久的将来,这些孩子就能走出困住他们祖祖辈辈的大山,成为从内部改变深度贫困的有生力量。

  金融助力教育扶贫

  “无论你去凉山哪个地方,最好的建筑一定是学校。”当地扶贫干部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西昌民师专”)是凉山州最近两年建起的一所高等专科学校。这所学校依山建在高处,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求学的理想园地。西昌民师专校长赵波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该校目前在校生近2600人;预计2021年学校在校生规模可达7000人,随着越来越多西昌民师专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凉山州地区师资紧缺的状况将有效缓解。

  师资匮乏是凉山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现有在岗教师中很多教师的学历是通过在职函授、自学考试取得的;教师专业结构也不合理,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师大部分都是转岗担任的。解决师资问题,西昌民师专被寄予厚望。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决定优先建设这所师范类院校,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

  在凉山州大力发展教育的过程中,金融给予了鼎力支持。国开行四川分行工作人员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该行将“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开行已投放资金23.5亿元支持全州450所乡镇幼儿园及1所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统一建设,项目建成后能根本解决9万多名学龄前儿童学前教育及师资来源问题。在西昌民师专的建设过程中,国开行向该项目提供了中长期贷款8亿元,帮助学校基础设施在短期内快速建成。此外,国开行还通过校安工程贷款,支持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寄宿制学校改扩建。

  “改变显而易见。现在你走在镇上、村里,乱逛和打闹的小孩子几乎没有了,适龄孩子都去学校念书了。”当地扶贫干部介绍说。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凉山全州小学阶段净入学率达99.74%,初中阶段净入学率达98.74%。大批适龄学生回归学校,学习文化,掌握了知识,这是凉山州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

  助学贷款实现全覆盖

  在吉克依果家里,最显眼的装饰就是客厅墙上贴得满满的奖状。凡是来过的客人,都对这样一个贫困的彝族家庭能培养出4名大学生赞叹不已。

  “他们4个都很争气,从小学习就努力。”说起自己的4个孩子,吉克依果的妈妈很是骄傲。这个六口之家曾经生活得非常困难,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洋芋、燕麦等农作物种植和牛羊养殖,最好的光景年收入也就2万元左右,同时供养4个孩子上学,日子的窘迫可以想象。

  “如果没有国开行发放的助学贷款,我们兄弟姐妹肯定得有人辍学。”吉克阿甲莫是家里的二女儿,她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助学贷款改变了他们兄弟姐妹的命运,让他们4个人都能读得起大学。今年7月,大哥吉克依果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家里的经济状况明显好转。有了大哥做经济后盾,吉克阿甲莫大学毕业后还想继续攻读研究生,“想变得更有能力”。

  因为国开行助学贷款的有力支持,“上不起大学”在凉山州已经成为历史。目前,国开行生源地助学贷款已覆盖凉山州全部17个县市,累计发放贷款10.1亿元,支持学生6.7万人、近14万人次,贷款余额8.66亿元,人数位列全省第二位,同时建立起高中生助学贷款预申请机制。

  教育能为个体提供上升的通道,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重要手段。以世界银行贫困线为标准,统计显示,劳动力接受教育年限少于6年,贫困发生率大于16%;若将接受教育年限增加3年,贫困发生率会下降到7%。如今,凉山州已建立起覆盖学前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琅琅的读书声在群山回荡,大凉山的未来充满希望……(记者:周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