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金融时报》:绿水青山背后的“真金白银” 开发性金融助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纪实

【字号:
发布时间:2019-06-13   来源:《金融时报》 《金融时报》/2019-06-13A+

  长江,在重庆涪陵区南沱镇拐了两道弯。江岸起伏之间,是一个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睦和村就坐落其间。

  “12月是睦和村最美的季节,那时节脐橙成熟,红彤彤的果子,绿油油的树木,沿江铺开,才好看呢。” 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睦和村是三峡库区村民就地合并而成的新村,2002年三峡水库二期建设蓄水后,村里原有的2668亩耕地被淹没到只剩1678亩,全村人均耕地不足6分。地多人少,如何解决这一发展难题?村民们决定改变原有的种植结构,主要种植龙眼、枇杷、荔枝、柑橘、脐橙等经济类作物。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的睦和村,春季有枇杷、夏季有荔枝、秋季有龙眼、冬季有脐橙,形成了一个四季瓜果飘香的“观光果园”。沿江漫步,一侧是江流宛转,一侧是依水而建的柑橘绿色廊道,风景秀美无边。这临江农家的别致风光吸引来八方游客,近年来,全村平均每年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经济收入600余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睦和村的发展深刻诠释了这一真理。但是,“绿水青山”得来不易,还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从农村的人居环境整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农业资源的整合与投入,沿江生态绿色廊道的建设需要上亿元的资金投入,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财力远远不够。在整个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发性金融的鼎力支持至关重要。

  担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

  沿江生态绿色廊道建设,隶属于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目前正在推动的涪陵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及城乡融合发展项目。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修复、绿色产业发展、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提升三个板块。

  国开行重庆分行工作人员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这一项目围绕“水、土”两大污染源防治,将沿江绿色屏障建设与柑橘种植相结合、将生产达标排放与榨菜绿色生产相结合、将生态综合治理与规模化绿色经营相结合,将实现提生态、促产业、补短板的三个综合治理成效,是绿色经济反哺生态综合治理的有益探索。

  “涪陵区的目标是将柑橘产业打造成为特色优势骨干农业产业,成为重庆市重点晚熟柑橘基地。”该工作人员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据介绍,项目将沿江建设3万亩柑橘种植基地,对原有5万亩柑橘实施产能提升工程,对其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项目建成后,将增加当地森林覆盖面积,有效增强河岸水土涵蓄作用,提升水土保持效率。沿江发展柑橘产业可实现增绿又增收,是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开行融资支持的涪陵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及城乡融合发展项目,还包括对榨菜产业的环保改造和产业升级。

  “中国榨菜数涪陵,涪陵榨菜数乌江”。榨菜起源于重庆涪陵,是涪陵的一张名片,也是重庆和中国的一大品牌。目前,涪陵榨菜的传统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欧洲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誉为“世界三大名腌菜”。榨菜在涪陵,也逐步发展为一大支柱产业,已经拥有了 “乌江”“辣妹子”等榨菜重点龙头企业。

  但是,随着榨菜产业化发展,在榨菜企业的规模化生产过程中产生高浓度原料腌制盐水等榨菜生产废水。如果废水直接排放,会产生盐污染。

  绿色环保的生产加工成为制约涪陵榨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为了治理榨菜废水,涪陵区开始上马榨菜废水治理设施,对传统脱盐工艺进行改进。今年,涪陵区将在国开行融资支持下,按照废水处理达标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产业绿色循环升级的发展目标,新建榨菜绿色生产示范基地。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榨菜废水开发再利用以及榨菜加工企业绿色转型,推动榨菜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长江干流横贯全境691公里,是全国最大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维系全国35%的淡水资源涵养和长江中下游3亿多人饮水安全,也是长江保护攻坚战重点区域范围。保护母亲河,重庆的地位至关重要。包含涪陵在内,国开行重庆分行沿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选取了四个重要关键节点和示范意义重大的项目,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具体还包括江津长江经济带发展暨城乡融合建设项目、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项目,以及广阳岛绿色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与此同时,国开行目前已向重庆林业生态建设暨国家储备林项目提供授信100亿元,鼎力支持当地打造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和长江上游生态保护。

  助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国开行责无旁贷。国开行重庆分行行长王卫东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18年以来,重庆分行结合国开行总行与重庆市政府签订的合作协议及重庆市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等,坚持规划先行,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方式,目前,国开行重庆分行建立的长江经济带重点跟踪项目库,涵盖生态环保、国家储备林、高铁、轨道、高速公路、水利、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大项目,涉及广阳岛绿色生态示范区建设、“两江四岸”、清水绿岸等重点项目,已实现重点生态环保项目授信承诺430亿元,发放长江经济带专项贷款233亿元。

  “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将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利用好重庆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和体制优势,发挥好开发性金融作用,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庆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多作贡献。”王卫东说。

  破解“化工围江”局面

  “去年4月24日,习总书记就是站在这个地方察看化工企业搬迁、改造以及码头复绿情况的。” 湖北兴发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陈晓清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兴发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也是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搬迁企业。经过环保整治与产业升级,该集团园区内原来临江建设的生产设施和码头已经搬迁和拆除,腾出岸线950米,退让用地800多亩,并完成全面绿化。

  在长江岸边,陈晓清指着堤岸边一个被封堵的排污口说:“以前这是直排入江的排污口,现在已被封堵。”从江边往陆地看去,沿江一带郁郁葱葱,绿植和花卉交错点缀,景观大道干净整洁。陈晓清往陆地的更远处指去,并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那边的工厂和烟囱还要继续拆,沿江绿地还会继续扩大。”

  由于运输成本和取水等方面原因,我国化工企业多沿江临海而设。位于长江中游的宜昌江边,曾经一度密布着100多家化工企业,宜昌化工在支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化工围江”的现实局面。长期以来,废水、废气、废渣排放问题,一直困扰着长江生态建设。有统计显示,长江干线港口危化品年吞吐量曾经超过2亿吨,有600公里长的岸边污染带,监测有毒污染物有300多种……

  为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修复,优化产业布局,湖北宜昌下决心加大对污染型企业整治力度,一方面抓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计划到2020年实现沿江区域内化工企业“清零”;另一方面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升级。

  以兴发集团公司为例,该公司对所有可能冒气的地方加上盖子,并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该公司将全部含磷废水中的磷回收生产磷酸盐、盐回收生产烧碱,每年回收价值达1.5亿元,实现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陈晓清透露,该公司近年环保投入已达11亿元。

  对宜昌市当前正在进行的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项目,国开行湖北分行大力支持。积极策划推动在宜都市新建高标准污染处置回收的化工园区,承接沿江化工企业入园生产,该项目总投资26.8亿元,国开行提供20亿元信贷支持。国开行湖北分行行长李少民告诉记者,该行积极探索金融服务由“坐商”向“行商”转变,不坐等客户上门,主动为当地政府和客户谋划项目,构建融资模式、整合资产资金、挖掘经营性现金流,全流程辅导融资项目的合规落地。

  在国开行湖北分行的支持下,宜都化工园区建设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站在一片高地上,宜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黄兴发指着脚下的土地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我们脚下的这座小山,本来是个小山谷,两山之间的最低地。但是,由于常年堆放磷石膏,已经变成一块高地。长期堆存的磷石膏对土壤有破坏作用。为解决包括土壤、水源在内的污染问题,宜都市决定下大力气进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兴建化工产业园,推进企业‘关改搬转’,实现绿色发展。”

  通过新建宜都化工产业园,可以实现全市高端化工产业集聚和布局转移的目标,做到废物废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打造一流绿色循环化工产业园区。入园企业也将抓住搬迁契机进行产品和技术升级,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转型发展。

  在正在火热建设中的工业园内,《金融时报》记者看到,挖掘机、吊臂机、运输车穿梭在各个工地,工人们正在紧张而有序地工作着。黄兴发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称,工业园恰好处于平原向丘陵转化地段,地势复杂,施工难度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在今年底完工,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国开行对我们的融资支持作用巨大。”

  绿化“青山”获得“金山”

  青山区,地处长江中游南岸,素有“十里钢城”之美誉。

  1954年春天,新中国的钢铁长子武钢选址武汉青山。此后,中国第一冶金建设公司、武汉石油化工厂、中冶集团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等10多个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云集于此,青山区逐步发展为华中地区工业重镇。

  工业企业集中,导致青山区工业“三废”排放曾长期高居全省第一位。“年吃半块砖,自饮洗脚水”,老青山人曾这样自嘲。改变出现在党的十八大以后,青山区和驻区企业积极应对钢铁行业变局,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机遇,向着多元、绿色、高科技方向探索转型,昔日的重化工基地,开始向“生态宜业宜居”新城华丽蝶变。

  “这条白玉明渠,里面的水以前又黑又臭;污水处理之后,水质变清澈,现在已经能看到鱼了。”青山区区委常委杨新介绍说。

  据杨新介绍,青山区钢铁年产值1200亿元,石化年产值650亿元,庞大的工业生产给生态带来巨大压力,全市70%废气、40%废水、70%固废物都来自青山区。杨新指着身后的黑色大罐说,这是对周边污水集中治理的设施,进行水体治理,青山区需要投入60多亿元。在污水处理设施不远处,多台大型压透机正在紧张作业,当地工作人员介绍称,全市20多台压透机目前全部都被调用到这个施工现场,任务就是要把150万平方污泥在今年7月份前挖出来。杨新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青山区包括30公里长江岸线,生态治理任务艰巨,项目总投资预计超过100亿元,国开行在融资方面的鼎力支持,对项目建设如期推进至关重要。”

  据介绍,作为唯一一家金融机构,国开行湖北分行参与编制《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融资规划》,被省委、省政府纳入全省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湖北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和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指挥部。在省发改委(长江办)的大力支持下,国开行湖北分行已成功推动武汉市青山北湖综合治理、襄阳市全域乡镇污水处理、潜江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鄂州滨江防洪综合整治、仙桃和潜江乡村振兴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实现了湖北省17个市州的全覆盖。

  咬定目标狠抓落实

  国开行支持长江大保护措施扎实、任务明确。2019年2月,国开行明确要求今年要在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领域投放3500亿元贷款,确保这一任务如期完成,国开行还将长江经济带相关工作列入各部门年度考核任务。

  如期实现2019年的融资目标不可谓不艰巨。落实既定任务,国开行上下均在全力以赴。《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在为长江大保护提供融资支持的过程中,最难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设计合规的市场化模式主体。

  针对这样的情况,国开行积极探索推广不依托政府信用的市场化融资新模式。难点之一就是对项目进行前端构造,打造不依靠政府信用兜底、符合监管要求的市场化主体。国开行有关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方法之一是对地方政府协调组织优势充分“挖潜”,推动地方政府对其优势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探索市场化支持路径,整体推动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促进支持当地实体经济,促进机制体制的创新转型。

  以国开行鄂州市红莲湖污水处理厂项目为例,国开行湖北分行深入挖掘生态环保类项目的潜在生态价值,创新设计担保方式,在鄂州红莲湖污水处理厂项目上探索采用灌溉权质押担保,获得成功实践。

  咬定目标狠抓落实,国开行目前已与国家林草局以及重庆、江苏等省市签订5份专项合作协议,为湖北、江西等省市编制长江经济带专项融资规划15份,会同地方政府建立重点项目库,梳理策划项目2697个,涉及总投资5.6万亿元。

  截至2019年4月末,国开行在长江经济带覆盖的上海、江苏等11省市本外币贷款余额4.01万亿元。2019年1至4月,国开行发放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贷款1378亿元。(记者:周萃)